【资料图】
1. 仲裁裁决存在问题不予执行的情形
1.1 仲裁裁决有违法规定或者公序良俗;1.2 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未能得到应有的程序保障;1.3 仲裁裁决认定事实不清或者适用法律错误;1.4 仲裁裁决内容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等;2. 情况的详细解释
2.1 首先,在解释前需要明确的是,“仲裁裁决存在问题”并不等价于“仲裁裁决违法”。不少人认为,仲裁裁决只有违法的情形才不能执行,但实际上,仲裁裁决在适用法律、认定事实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可能使得其不予执行。2.2 此外,和诉讼程序一样,仲裁程序也需要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益。如果一方当事人未能得到应有的程序保障,那么仲裁裁决也有可能因此被判定不予执行。2.3 在仲裁程序中,当事人各自提供的证据,可能存在真实性、有效性等问题。当仲裁庭不能正确确认证据的有效性时,便极有可能导致仲裁裁决事实认定存在问题,从而不能执行。2.4 此外,公共利益的保护同样是诉讼、仲裁等司法程序的目标之一。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要求事关全社会的公共利益,而仲裁裁决认定其请求不予支持,那么该仲裁裁决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的,不能执行。3. 总结
考虑到仲裁程序自身的特点,仲裁裁决存在问题不予执行的情形不完全等同于对诉讼判决的限制。作为当事人,应该在仲裁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程序、实体权益,在仲裁裁决出炉后认真审视其中的问题和可能的后果。标签: